跳到主要內容區
  • home
  • 通識教育中心Fcebook
  • 聯絡我們
  • NDHU

東華大學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大明國號起源於明教還是易經

 國立東華大學「111-1東華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於9月19日進行本學期第一次的講座活動,邀請到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徐泓教授到場,與同學探討大明國號起源於明教還是易經?徐泓教授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專長領域擁有中國史、明清史、明清社會經濟史、中國城市史、史料與史學等專長,以他擅長的明代歷史為主軸,與大家分享豐富的歷史學識。

 洄瀾學院陳復院長開場致詞表示:「邀請徐泓教授到校分享,是希望同學們能瞭解,『歷史』是每個人都應於人生中接觸的生命素養,無論是歷史、小說或是結合兩者的傳說故事,其背後的真與假、虛與實,都是值得深入探究。徐泓教授一直致力於推廣傳統文化,而學校舉辦通識教育大師典範講座課程,正是期望能讓同學們瞭解一流人物是如何經歷風風雨雨,達到今日成就,讓同學見賢思齊。希望能讓同學們對歷史有更多的敬意,並在教授的帶領下有更深層的瞭解。」

 徐泓教授首先分享自己與東華大學的淵源,原來在張力教授創辦東華歷史系時,徐泓教授就曾來過東華大學,且在暨南大學創歷史系時邀請楊牧老師,之後更與東華大學有多次互動與接觸,具有很深的緣分。關於此次演講主題,徐泓教授說每個朝代都有她的名號,取名必有道理,但究竟是如何選名呢?有的是因發跡地、有的是以祖先封地為國號、有的是以統治區域為名等,徐泓教授一口氣分享多達八種中國歷代王朝國號的由來,從講座開頭就充滿知識量。

 而關於明朝,徐泓教授首先提到關於「起源」的重要性。教授說道,歷史是早已流逝的時光,人們在追尋歷史時,往往只能依循前人留下的紀錄,其背後常出現多種不同的版本說法,當內容出現分歧時,人們能做的只有朝根本追尋,深入去探究這是誰記下?在何時?什麼朝代?什麼樣的空間記下?唯有帶著追本溯源的精神,才能最貼近真實。此求真思維是在現代也頗有用途的概念,當你看見標題聳動的新聞,應該要去尋找真相、破除假消息,而非看到什麼就相信什麼,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就更需培養良好的閱聽能力。

 徐泓教授表示:「明史的正史究竟在哪裡呢?答案是沒有,全部都被清朝燒掉!現在能找到相關明朝歷史,幾乎全是清朝政府要大家看見的,或是一些非正本的抄本,這是一種認知作戰。關於中國的許多歷史都一樣有這樣狀況,從中就可以理解,對政府而言,控制言論是多麼重要,這也是人們應該學會獨立思考的原因。」徐泓教授隨即於簡報上展示多張明太祖像與幾段描述明太祖樣貌的文章,每一個作品都呈現不同樣貌,以實例證明:前人留下的歷史不一定完全真實。

 之後,徐泓教授說道,其實明朝官方留下的文書並無說明「大明」國號的由來,當代官員與文人私家論述也無提及,是直到宣德後,私家文集野史逐漸興盛,才開始有越來越多對明朝歷史的探討與研究,並出現各式說法。徐泓教授從中分享多種論述,無論是道教說、火德說、明教說、《易經》說等都有提及,並一直探討到現代學者專家對文本的研究發現與相關佐證,也分享因中國學者深入研究,此議題如何和毛澤東時期的政治情況產生關聯,與現代出現連結。而關於明朝為何沒解釋國號呢?徐泓教授於講座結尾和大家分享一個觀點:「如研究愛爾蘭史的好友陳信治教授研究所發現的,聰明的政治應將口號喊得模糊,使激進與溫和等立場相異者都能接受與支持。此『刻意不說清楚』的作法,的確是一種富有智慧的做法,是值得思考的一種解答。」

 講座結尾,張伯浩教授與同學分享對明朝歷史的相關認識,也衷心推薦同學們多多接觸歷史,無論是透過小說或當做閱讀故事都是很棒的媒介。而陳復院長也用「以古喻今」四字貫穿講座,鼓勵大家多瞭解各種未解事件的時代背景,而非淺薄的帶過。最後,同學提問:「既然最後不一定會有答案,那學者研究歷史的目的究竟為何?」徐泓教授從思維面回答,告訴同學們:「其實歷史是一種能使人跳脫框架的媒介,唯有學習歷史,才能讓自身不被當下的大環境干擾,從更全面的角度分析。」為此學期的第一場講座劃下完美句點。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