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專題講座】5/20(一) 實幻之間─戰國至漢代玉器的錯覺藝術 講者: 蔡慶良(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演 講 者:蔡慶良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演講主題:實幻之間─戰國至漢代玉器的錯覺藝術
主 持 人:張伯浩 (東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時 間:108年5月20日(一) 下午2-4時
地 點:理工二館 工四講堂(工A307)
蔡慶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博士、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專業領域為商周考古、先秦以及秦漢玉器、商周青銅器,兩度參加聯合考古隊於遺址進行發掘,且多年來於大陸多處進行出土玉器整理之研究,對歷代玉器、青銅器有很深的研究,曾出版過許多關於玉器的書籍。
戰國時期,將佩玉視為時尚的一環,於是大大小小玉器大量出現,諸侯爭霸之時,更是促成各式各樣龍獸形態的玉產生,在周緣還會刻劃出一條陰線,或是使之勾連,此時玉器技術還未臻成熟,殘留下痕跡,因此產生了一種時隱時現、多般變化的藝術效果,越到戰國後期,龍鳳身軀則是越見蜿蜒,雖然是平面的玉器藝術,但是卻宛若立體般的靈動如生。漢代的玉器繼承了戰國的玉器傳統,雕刻手法有所突破,如生活用品、喪葬器具......等等,皆以玉器為主,但玉獸變化以立體為主,具體積感且身形扭轉的獸身展現出強烈的壓迫感,整體的重量感使玉獸栩栩如生。
兩個時代以不同玉料、技法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動態錯覺藝術,明明是靜態藝術,卻顯現出動態的錯覺,宛如陷入變化莫測的萬花筒,實在令人目不暇接。
本次通識教育專題講座,特別邀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蔡慶良,以「實幻之間─戰國至漢代玉器的錯覺藝術」為題,與同學們進一步分享,歡迎有興趣的同學踴躍參與。
通識教育中心 敬邀
此演講可計入本校學生跨域自主學習認證(修課者除外)、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2小時
演講主題:實幻之間─戰國至漢代玉器的錯覺藝術
主 持 人:張伯浩 (東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時 間:108年5月20日(一) 下午2-4時
地 點:理工二館 工四講堂(工A307)
蔡慶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博士、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理研究員,專業領域為商周考古、先秦以及秦漢玉器、商周青銅器,兩度參加聯合考古隊於遺址進行發掘,且多年來於大陸多處進行出土玉器整理之研究,對歷代玉器、青銅器有很深的研究,曾出版過許多關於玉器的書籍。
戰國時期,將佩玉視為時尚的一環,於是大大小小玉器大量出現,諸侯爭霸之時,更是促成各式各樣龍獸形態的玉產生,在周緣還會刻劃出一條陰線,或是使之勾連,此時玉器技術還未臻成熟,殘留下痕跡,因此產生了一種時隱時現、多般變化的藝術效果,越到戰國後期,龍鳳身軀則是越見蜿蜒,雖然是平面的玉器藝術,但是卻宛若立體般的靈動如生。漢代的玉器繼承了戰國的玉器傳統,雕刻手法有所突破,如生活用品、喪葬器具......等等,皆以玉器為主,但玉獸變化以立體為主,具體積感且身形扭轉的獸身展現出強烈的壓迫感,整體的重量感使玉獸栩栩如生。
兩個時代以不同玉料、技法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動態錯覺藝術,明明是靜態藝術,卻顯現出動態的錯覺,宛如陷入變化莫測的萬花筒,實在令人目不暇接。
本次通識教育專題講座,特別邀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蔡慶良,以「實幻之間─戰國至漢代玉器的錯覺藝術」為題,與同學們進一步分享,歡迎有興趣的同學踴躍參與。
通識教育中心 敬邀
此演講可計入本校學生跨域自主學習認證(修課者除外)、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2小時